近日,启迪环境(SZ:000826)对外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决定终止与城发环境的重大资产重组。
同时,基于双方在环保项目建设、区域市场拓展、环保技术研发及人员交流等方面已经开展深入、全面的合作,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为延续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双方在环保、能源领域的发展优势,启迪环境与城发环境基共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进一步推动双方交流合作。
持续近一年半的重大资产重组,以双方终止吸并、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画上休止符。
启迪环境与城发环境的资产重组最早可追溯至2021年。
2021年1月22日,城发环境发布公告称,拟以发行A股的方式吸收合并启迪环境。根据交易预案,启迪环境与城发环境的换股比例为1:0.6080,城发环境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19亿元。吸收合并完成后,新公司拟更名为“黄河环境”。
当时,启迪环境营业收入是城发环境4.5倍,总资产和净资产是城发环境5倍左右。A股市场再次上演“蛇吞象”并购。
公告发布后,双方正式开始推进资产重组事宜。此后,为尽快促成相关事项完成,双方多次对吸并价格进行调整。
然而,由于本次重大重组方案论证历时较长,导致相关市场环境较交易筹划之初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为切实维护公司全体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经协商,双方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底,启迪环境总资产327.82亿元,净资产114.16亿元。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81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7.43亿元,较上年大幅增加。2021年,因资本支出规模进一步下降,加之当年处置资产收回的投资现金增加,公司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1.89亿元实现转正,企业资产持续向好。
与此同时,近期公司已经完成对经营管理层的调整充实,狠抓管理、清欠应收、处置资产、推进债务重组,最终实现2022年二季度预盈,改革曙光已现。
除此之外,近期随着校企改革的完成,启迪环境也完成了近一年的“瘦身”,公司核心管理层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优化改革方案,改善运营水平,提高抗风险能力。
上述三重主要因素叠加,使得7月22日—26日,启迪环境发布终止公告后的三个交易日内,公司股价连续拉升涨停板。
持续近一年半的重大资产重组,以双方终止吸并、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画上休止符,但对双方而言,吸并终止前的相关合作,为当下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1年6月,城发环境收购启迪环境2个资产包,分别为启迪环境全资子公司郑州启迪零碳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及其所属9个项目公司股权。
2021年11月,启迪环境将河北雄安启迪零碳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河南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交易定价4.06亿元。
2022年6月,启迪环境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间接全资子公司北京新易资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城发环境通过城发投资曲线收购相关标的,作价15.04亿元。
从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布局角度来看,城发环境通过收购资产包,受让原启迪环境下属部分公司股权,迅速扩充了原有的垃圾焚烧发电板块,并延伸至利润与壁垒较高的医、危废处置和再生资源利用等大固废处理领域。更为关键的是,城发环境从此前区域性公司一跃实现了全国性业务布局企业,实现从高速公路营收占比较大企业向环保大企业转型,增强自身环保属性。
从财务数据上不难发现,通过资产减值、变卖资产,目前,启迪环境有息负债大幅下降,公司自由现金流环比好转。在出售垃圾发电和再生资源项目之后,公司主营业务更为聚焦,期间费用支出降低。根据最新的中期业绩预告可以看出,2022年二季度公司业绩同比预增,自由现金流明显好转。
作为国内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环保产业的A股上市企业,启迪环境在“能源环保一体化”战略引领下,主要布局数字环卫、水务生态、有机固废、环卫专用车及环保装备、零碳能源、固废与再生资源六大领域。业务涉及能源环保领域相关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市场开发、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等环节,实现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覆盖。公司下设环境研究院、浦华环境技术中心、智慧环卫技术中心和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在技术研发上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此外,公司依托产业创新体系和产业应用体系,结合人机协同作业模式和无人环卫商业模式,将车路云、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智慧技术与环卫运营、生活垃圾分类、园林绿化等城市环境服务完美融合,着力打造集环卫产业与数字经济为一体的创新型城市环境综合服务商,积极带动行业转型升级。
2022年上半年,清华大学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将其持有的清华控股100%股权无偿划转给四川省国资委。
此后,清华控股名称变更为天府清源控股有限公司,业务覆盖多个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与四川能投产业布局高度契合。国有持股的进一步夯实为启迪环境后续发展带来崭新的契机。
展望后续发展,公开信息显示,启迪环境在专注于环保主业的同时,将进一步对低效资产进行剥离,改善公司整体的轻重资产结构和比例,在原有全产业链规模布局的基础上,全面加强投资风险控制,提升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遵循“产业+技术+资本”三螺旋的发展模式,将国内外先进科研院校的技术成果,通过全产业链协同优势实现高效能转化,持续推进企业战略布局形成更大产值效益。